"上海话" 共找到影视: 105 部
上海第三医药商店 2

上海第三医药商店

  Between 1971 and 1975 Joris Ivens and Marceline Loridan worked on the preparations and filming of the monumental 12 hours Yukong series, consiting of twelve parts. The series became a portret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daily life with its many aspects,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tended for a Western public. Little was known in the West about China, so this wor...

谢旺的狗 7

谢旺的狗

  诗人白江也就是周海明有一次喝醉了,他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惹谢旺那么多次都没事吗?因为我事后就去拍马屁,谢旺喜欢听好话,我周海明就是谢旺身边的一条狗啊!

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4

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 最新更新
  • 2006  

  等了4年,终于等到这一天!JJ迫不急待的想告诉所有喜爱他的朋友们,他要办演唱会了,而且是完完全全按照他的梦想所打造的演唱会!所以取名叫《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这一年来,他从不停止地在心中规画着每一个演唱会的段落,数十华服与舞群,百位顶尖音乐工作人员,千万场地特效灯光音响……在那一夜,通通化成真实!在接下来的各地巡回之前,JJ忍不住把首站上海演唱会的精彩画面与大家分享,有开场超轰动组曲,有闭幕超感人情歌,有特别来宾精彩桥段,还有JJ练的太鼓,这场首站演唱会,让看过的人再三回味,让没看过的人抢先过瘾!
  林俊杰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武汉、 天津和上海举行。巡回演唱会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让劲爆的现场展现给歌迷。此次演唱会从组织策划、乐队和制作班底是由内地、港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精英团队负责,是华语歌坛顶尖合作。

筑梦2008 1

筑梦2008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所有中国人无与伦比的美梦。而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时间脉络则是从2001年就开始。耗时七年拍摄完成的该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讲述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北京奥运会。
  因为建场馆的原因,许多北京居民不得不搬离自己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园,高大妈一家就是其中的一员。从最初的不解、对老房子的不舍到最后的放手搬入新家,通过普通市民的七年记载了奥运背后的故事;精彩纷呈的北京奥运会背后又经历了怎么的方案选择、节目策划等;北京奥运会是运动员的梦,四年磨一剑背后付出的努力又是多少;奥运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默默守护它的安保部门和大批志愿者,他们是北京奥运会最亮丽的风景线……属于全国人民的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梦,也是大家的梦。

仲夏九七 4

仲夏九七

  续《秦关路十号》中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以老板为中心展现了他与顾客,邻居,妻子的关系之后,这次我选择了一个相对巨大,但是又相对独立的空间----圆明园路九十七号,主角也从烟杂店老板变到一群居住在九十七号楼上的居民们。
  快乐是什么?什么是快乐?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快乐似乎越来越触不可及了。仲夏是快乐的,和煦的江风,悠扬的钟声,九十七号凝望浦江对岸,仿佛停滞在和他们生活空间一样古老的时代里,黑白的电视,昏黄的楼道,黑得发亮的灶台......
  九十七号的居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四五十年了,他们同喜同悲,一起分享着生活的各种滋味,仲夏的夜与日,黑与白,外滩的古典与怀旧质问着陆家嘴的现代,究竟什么才是永恒不变。

马戏学校 1

马戏学校

  欢乐轻快的音乐,五颜六色的灯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飞动作和各种惊险有趣的表演,这是马戏团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然而在欢笑惊叹之余,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马戏演员们所付出的艰辛。2004年,一支摄制组来到了位于闵行区程家桥路的上海市马戏学校。此时学校内的气氛颇为紧张,为了备战半年后举行的全国杂技比赛,学校上下全部动员起来。两个主要参赛项目——空中飞人和三人摞顶的教练与学员更是不得放松。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平实的镜头真实记录下这群正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充满艰辛的童年……
  本片荣获2007年第13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的纪录片最高奖评委会大奖。

流向湄公 10

流向湄公

  记二〇一八年两月至三月间, 沿湄公河摩托穿越老挝、柬埔寨、越南的无目的旅行。

上海新风 3

上海新风

  1978 年 10 月,中日友好条约正式签署,来自日本的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争取到了一张特批的中国签证,他来到上海,拍下了一部轰动日本的纪录片《上海新风》。当时,擅长影响人类学记录方式的牛山纯一,并没有选择广为人知的人物或上海的地标建筑,反而走进了最普通的弄堂,用镜头捕捉上海张家宅里弄居民 24 消失的生活。本片成为了日本人了解中国现代生活的第一部影像。

呱呱 8

呱呱

  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影像这一间接的呈现方式对新生态环境下社会医疗问题、特殊人群,医疗院部等相对不可触情境下的一定人文关怀。纪录了一个“特需病房”中6个弃婴的生存现状,希望以此次观察与纪录,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中,对于“困境”儿童的解决措施与实际情况。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于人权的尊重,生命的关怀。

从上海到平遥 9

从上海到平遥

  影片以从上海迁到平遥的针织厂女工郁竹青及其家人为拍摄对象,以女性视角窥看三线建设,记述了郁竹青一家在一年之间经历的过年、搬家和回乡探亲等事件中的温情与冲突。影片通过影像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和口述史访谈的方法,展现了郁竹青响应号召、离乡扎根、生活辗转、归属感流变的一生,折射出主人公对命运和故乡的情感态度,探讨了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命运的变迁,以及迁移所带来的个人与后代身份认同变化轨迹。

中国式爱情 2

中国式爱情

  Just over 40 years ago, marriage in China was arranged by the state. Romantic love was seen as a capitalist concept and was not allowed during this period. Wedding photography (if any at all) consisted of one black and white passport photo of the couple (dressed in Mao- style outfits) as proof of the marriage. Now, China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love and its exploding wedding in...

陈冲·上海:梅雨季节的城市穿行 9

陈冲·上海:梅雨季节的城市穿行

  听说我们要拍上海,陈冲一口应允下来。这既是对杂志创刊的支持,更出于对上海的爱。陈冲现在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旧金山。她这次回家,除了我们的拍摄,也为了自己执导的新电影。“你见过早上5点钟的上海吗”陈冲问我们。那是她心里最喜欢的上海时刻,梧桐成荫,街上没什么人,商店都还关着,路边的建筑安安静静地立在那儿。陈冲的手机里有许多关于上海的照片,与我们分享,有些是她拍的,有些是她收集的。而我们,拍下了一则 11 分钟的纪录短片,关于陈冲和她爱的上海,与你分享。

我只认识你 7

我只认识你

  中国有一句古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树锋和味芳,这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识,因为树锋的上一段婚姻,味芳在不经意间等了他十几年,人到中年两人才在一起。当他们携手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树锋和味芳都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树锋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仁、义、礼、智”。在树锋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同堂生活、吟诗颂词、研习书法……之后的命运却是他无法主宰:政治运动、工作调动、丧妻别女……直到1970年,他和味芳走到一起。
  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守,对树锋和味芳来说,爱是记忆,爱是缘分,但爱也意味着良心、道义和责任。在他们心里,无论对方年轻还是年老,明白亦或糊涂,都不可能磨砺掉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因为爱已经变得淡然纯粹、深入骨髓。
  如今没有子女在...

上海老爵士 2

上海老爵士

  上海和平老年爵士乐团,这是一个在上海滩闻名遐迩的名字,这支平均年龄七八十岁的队伍,驻扎在和平饭店,为人们带来悠扬的爵士老调,勾起浓浓的老上海情怀。2011年,乐团应邀赴荷兰参加国际爵士节,导演乌里·高尔克便用摄影机记录下了这段漫长的旅程。通过对每个成员的追踪,影片勾勒出了一幅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上海风情画,人物、音乐、城市、历史汇集于同一维度,浓缩在导演的镜头之下。让我们在银幕上共同见证这些“活化石”们的传奇吧!

十五岁的中学生 4

十五岁的中学生

  这是一部纪录1992年参加中考的特殊群体的纪录片。 十五岁的范毓华、徐虹、鲁毅、郁乐就读于历史名校——上海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成绩优异的范毓华、郁乐,刻苦用功的徐虹和追求音乐梦想的鲁毅,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初三的最后冲刺,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这是一部纪录1992年参加中考的特殊群体的纪录片。 十五岁的范毓华、徐虹、鲁毅、郁乐就读于历史名校——上海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成绩优异的范毓华、郁乐,刻苦用功的徐虹和追求音乐梦想的鲁毅,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初三的最后冲刺,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六年后,再次回访这群曾经十五岁的青年,他们已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考上了著名的大学,有的竟放弃了升学的机会,进入职业学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十五年后,他们已到而立之年,如今的他们生活得如何?他们会有怎样不同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