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镇业" 共找到影视: 24 部
手語隨想曲5 1

手語隨想曲5

  • 已更新至8集
  • 2017  

  推廣手語電視系列《手語隨想曲》來到第五輯,節目長度由原來的五分鐘增至半小時,内容更為豐富。以往透過娛樂和教學性俱備的短劇,教授手語詞彙和文法,並介紹聾人文化。《手語隨想曲5》除保留短劇(奇幻劇場),額外增設了「名人學堂」、「手語型人」及「無聲協作」三個新環節。 「奇幻劇場」 透過富想象力的奇幻故事,加上緊接其後節目主持教授手語的部分,務求生動有趣地教授手語詞彙和文法,並介紹聾人文化。 「名人學堂」 邀來健聽名人嘉賓跟專業導師學習實用手語,又彼此分享口語和手語在運用上的習慣和文化。在此環節,健聽嘉賓會為即將在節目中與聾人個案進行的「無聲協作」做準備,針對性地學習所需的手語內容。 「手語型人」 專訪聾人個案,講述他/她的故事,分享手語在他/她生活中的重要性。 「無聲協作」 曾在「名人學堂」中學手語的健聽嘉賓再次出場,跟「手語型人」中的聾人個案來一次「全接...

在野 3

在野

  • 译名:
  • 类别:
  • 语言:粤语  

  在中環街頭嬉戲玩樂、電話亭內找尋渴求相擁而吻的嘴唇、穿過無止盡的隧道內看到反抗的微光、碧街盡頭聲嘶力竭回不去的激情。我們無法停止跳舞,唯有留在邊緣,彷若野蠻起來,舞動身體,重回生活的敏感,對抗荒謬日常。
  獨立導演許雅舒與舞蹈家何靜茹和陳敏兒、音樂人黃衍仁聯合製作舞蹈電影《在野》,以年輕演員盧鎮業(小野)出發,遊走各區,以身體回應香港近年急速變化,透過舞蹈與音樂,叩問當下。

火速救兵4 2

火速救兵4

  • 已更新至10集
  • 2018  

  消防和救護人員的工作,由烈焰火場、暴風水災,到荒山野嶺、高空水底…一般人迴避之處,卻往往成為他們奮力救援的地方;險境中,施救者和被救者,生命經已在無形中緊緊相繫。
  香港電台電視部與香港消防處聯手製作的《火速救兵IV》,繼續以真實個案為藍本,改編成十集半小時的電視劇。故事涉及一些近年備受關注的消防事故和議題,包括十號颱風下上山搜救行山人士、大型交通運輸事故及舊式工廈防火安全問題等。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可能很多平日在火海、災場中救火救人的消防和救護人員,都不過是「無名英雄」。這些在災場中英勇救人的錚錚鐵漢,其實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在肩負重任的背後,隨時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但卻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和情感。透過真人真事改編的《火速救兵》劇集,卻反映了這些「無名英雄」更為真實、有血有肉的一面。
  2018年剛好亦是香港消防處成立一百五十周年,新一輯《火速救兵》,正...

彩虹交汇处 2

彩虹交汇处

  • 已更新至5集
  • 2017  

  本節目是有關性小眾題材,製作目的是希望讓公眾了解性小眾的真實情況,提升大眾在日常生活中與性小眾接觸、交流及相處時的敏感度,減少對性小眾的偏見及歧視。
  節目形式分為兩部份:
  Part I:真實個案改編的實況戲劇
  Part II:「易地而處」環節,由彭晴主持。節目第二環節在錄影廠進行拍攝,每集會邀請約50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市民參與。節目形式是讓現場觀眾觀看該集戲劇,然後主持人會分別問他們三個假設性問題,希望觀眾可以易地而處思考問題。繼而主持人會分享他們的觀點。

申诉II 8

申诉II

  • 已更新至8集
  • 2017  

  市民日常與不同**部門、公共機構接觸,偶然會遇上不公平情況或者產生紛爭,但當市民和部門雙方各執一詞,到底有誰來充當中間人,調解紛爭?申訴專員公署便正好擔當這個角色,秉持公義,為有冤無路訴的市民提供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協助。
  公共服務的不足,可能源自不同因素,當中會否涉及公職人員濫用職權、處事不公、延誤犯錯等人為問題?或是因部門溝通不足、制度不完善所致?通過申訴專員公署就投訴個案所進行的獨立、客觀、公正調查,可以解開市民不滿、不公平情況的實情和真相。然而,投訴雖可帶來改善,但卻並非所有投訴都合情合理。大家投訴相關部門、機構,亦要用得其所,才能達至改善**服務、提高效率的終極目的,進而惠及廣大市民。
  一系列八集的半小時劇集,故事源自申訴專員公署所調查的真實個案。通過劇中的投訴個案,揭示出每宗事件背後的人情、人性,以及公署調查主任和調查員在處理個案時的相...

燃眉時刻II 4

燃眉時刻II

  • 已更新至8集
  • 2014  

  「燃眉時刻」是一觸即發的處境,亦是面對長期膠著的困局,最終臨歧的抉擇;描寫困境背後和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去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反思。當下香港社會,政局民生奇詭多變面對著種種問題,無論有闕民生的樓價高企、貧富懸殊、人口老化、雙非湧港、產業傾斜、以至言論自由、國民教育、文化差異…等等議題,大小媒體論述不絕。
  本輯故事以一小時劇情片,共八集,從市民大眾切身遭遇出發,包括【風中轉】: 市區重建打散了弱勢家庭 ;【狂瀾】 : 2013年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前後的船民生計 ;【斷了線】: 沒有網絡的世界 ;【團聚】: 父母如何照顧殘障女兒 ;【最後的地圖】: 東北發展下的老人 ;【霓虹燈下三粒星】: 居港七年的內地人心情;【破地獄】 : 四個男人的破格;【遺棄】 : 家人、社會對弱者的無可奈何及冷寞。希望以上的故事能對眼前的種種困局,為觀眾帶來真徹的理解和感受。

假如爱有期限 3

假如爱有期限

  • 已更新至20集
  • 2018  

  故事講述2060年「時限法」全面生效之後,任何行為包括談戀愛都有時限,時限到必須分手。從配對成功的一刻開始,阿嵐( Lam yiu sing 林耀聲 飾)和子晴( Hedwig Tam 談善言 飾)的關係正式開始倒數。但是阿嵐並不知道,在這段愛情背後隱藏着子晴和偉( 陳子豐 Colin Chan 飾)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過去,將他捲入一個又一個危險的旋渦,迫使阿嵐作出終極反擊,但代價可能是失去一切。

女人多自在4 3

女人多自在4

  • 已更新至10集
  • 2011  

  每集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她们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人发生交集,演绎不同的悲欢离合。但相同的是,她们都一样坚强勇敢,女人多自在。
  发生在作家汪明欣身上的故事,像一部狗血小说,可却真实的却有其事。八岁那年被宣告完全失明的她却用毅力换来的别人的尊重和骄傲;家教颇严的Nicole人生已经被父亲安排好,学最优雅的乐器做最优雅的事,看似文静的Nicole的内心则有着摇滚的灵魂;本以为找到幸福的女孩阿仪却发现结婚后尽是噩梦。来自香港的丈夫对其母女百般虐待,忍无可忍之下,阿仪决定为自己和女儿争夺权利;本来对贞操极为看重的阿蓝却和男友意外怀孕,在诞下女儿后,放弃了这段不稳定的关系,做起了单亲妈妈,虽然很辛苦,阿蓝却坚信生活会一天天比一天好……众多女性自己的故事在此上演。

仇老爷爷 5

仇老爷爷

  • 已更新至20集
  • 2019  

  特約演員仇樂秋片場失意,唯一的希望是由他主演的文藝電影《一臉茫然》能令他一朝得志。情場上,秋與女友恩妮感情還好,但自卑的他總是擔心恩妮會離他而去。一天,秋的爺爺仇海凡突然出現,凡生性搗蛋麻煩,令秋的日子過得難上加難。

你还可爱么 6

你还可爱么

  十二位導演教你重新認識
  你還可愛的十二齣短片
  李嘉誠基金會「香港仁 愛香港」公益行動繼「Love Ideas, Love HK集思公益計劃」、「人間有情」香港寧養服務計劃與「寧舍」後,夥拍選址於天水圍的社會企業〈天比高創作伙伴賽馬會策動創新思維〉共同策劃《你還可愛麼》系列,邀請十二位香港導演炮製十二套不一樣的創意短片,展現嶄新感動方程式以喚醒香港人的無限愛心。
  是次參與的導演計有杜汶澤、卓韻芝、張經緯、郭子健、麥曦茵、麥婉欣、黃精甫、秦小珍、崔允信、曾翠珊、梁碧芝及盧鎮業,演出的演員包括農夫、泰迪羅賓、林雪、鄒凱光、邵音音、林二汶和尹光等,製作團隊成員則包括音樂人陳奐仁、唱片騎師 DJ Tommy及陳輝陽等等。
  《你還可愛麼》十二位導演以獨有的社會觸覺與電影風格,訴說十二個香港故事,題材涉及關心社會、關懷社區、關愛長者、積極抗病、家庭和睦、環境保護、...

我们一起离开吧 4

我们一起离开吧

苏荣的小电影 9

苏荣的小电影

  苏荣自导自演,把每一件曾经让他失笑的事情拍成短片。希望有其他人能看到,希望有其他人跟他一起笑。

獅子山下:記號--我們年輕,但我們也有過去 8

獅子山下:記號--我們年輕,但我們也有過去

  前言:
  「我們年輕,但我們也有過去。」這不是少年強說愁或者過早老氣的一句話。他們生於八九十年代,吶喊於2015年的世代,然而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刻於心底的一些記號 - 青春的記號。
  過去,阿新在一次社運中,得了刑事案底,雖然他不是前線份子。
  Guts大學畢業後有一個電影夢,在電視台做助導,家人眼中他過著這種奴奴役役的生活,怎有出頭天。
  Ian隨著媽媽辛勞工作成長,媽媽經營了十多年的小舖抵不住地產霸權洗禮,眼見媽媽拆招牌時落寞的臉容,生活的無奈是他年青的記號。
  Hailey生於銅鑼灣,長於銅鑼灣,愛著銅鑼灣,嫲嫲因為一間雲吞麵店的結業頓感失落,令Hailey意識到【她的銅鑼灣】將成為過去。
  故事大綱:
  四個身處於2015年的香港「八十後」,阿新、Guts、Hailey和Ian,各自為工作而忙碌、為生活而苦悶、為理想而雀躍,同時也會為社會而反思。
  
  回歸後出...

旁边的幸福 7

旁边的幸福

  《幸福的旁边》续集

金妹 4

金妹

  走進那所餐廳:法語唱片長期播放、色調紅紅黑黑、陳設略帶政治、文化色彩。再多走幾步到後門旁的洗手間,也許你會見到一位洗碗阿姐,手插在大膠盤內,站著睡,比店內氛圍還要虛幻。 她叫金妹,每晚在這裡洗碗至深夜。會和倒垃圾阿姐吵大架,會自滿的告訴侍應她能憑一己之力劏一隻豬。有次她著我幫忙Set手機鬧鐘,早上五時半起床工作,我把星期一至日標記著,驚覺那不是七天,是永遠。 這勞動作息的循環,就發生於那老人院、夜總會、幼稚園、賓館、運動用品店混雜一起的一段砵蘭街,如斯生態,在萬千後巷,每天都活著。